谷王朱橞:不是叛徒也非莽夫,朱棣削藩局里的牺牲品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谷垣编辑|谷垣
《——【・前言・】——》
提起谷王朱橞,多数人张嘴就骂他是打开金川门献城的“叛徒”,说他贪生怕死、见风使舵,是朱家宗室里的软骨头。可真把《明史》《明太宗实录》翻出来细瞅,这事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是筑城守边的硬汉子,是被皇权算计的棋子,所谓“谋反”不过是朱棣削藩的完美借口,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精心布下的猎杀局。
一、不是小屁孩,是朱元璋的北境柱石
别被“朱允炆比他大几岁”的说法骗了,朱橞从来不是没威胁的“小屁孩”,而是朱元璋亲手埋下的北境屏障。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封地选在宣德府,古属上谷郡,“谷王”名号就这么来的。这地方可不是随便挑的,是连接元上都与大都的交通要道,也是明朝抵御漠北骑兵的前沿阵地,相当于把朱家的北大门钥匙交在了他手里。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期望极高。洪武二十六年,直接给宣德府增派前、左、右三卫兵力,让他手握兵权;第二年又下旨让他扩建城池,把宣德府打造成军事要塞。朱橞没辜负这份信任,到任后直接变身“基建狂魔”,把宣德府从普通城镇改成了坚不可摧的军事巨堡。
他先把城墙往外扩了二十四里,开了七座城门,还配了一座南关。南边设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边有广灵、高远二门,东西各有定安、泰新门,每座城门都配了瓮城。南关修得更讲究,一里见方,里面套着月城,城外挖了宽宽的护城河,河上只有吊桥能过,城墙上建了角楼,藏满了滚木、礌石、弓弩这些城防器具。
更猛的是,他还从筑城工匠里抽人手,修了六十公里长城,从常峪口一直修到大境门。这工程体量,搁现在都得算重点项目,朱橞硬是凭着一己之力完成了。后来宣德府升格为宣府镇,成了长城九镇之一,明末抵御后金的时候,全靠这座城扛着,要是没有朱橞当年的基建,北境防线早崩了。
朱元璋眼光毒,朱橞也够硬核,二十来岁就建成了大明北境的“钢铁屏障”,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没威胁的“小屁孩”?
二、献城不是叛徒,是朱棣的“策反成果”
金川门开门那一幕,被骂了六百年“叛徒”,但背后藏着太多朱棣的算计,根本不是朱橞主动投敌。
靖难之役一爆发,朱橞的态度很明确:不掺和。属官私下问他该站在建文帝这边,还是帮燕王朱棣,他直接怼回去:“我哥和侄子打架,我凑什么热闹?做好我守边筑城的本分就行。”之后就一门心思在宣府搞基建,既不派兵帮建文,也不跟朱棣暗通款曲。
可朱允炆偏要拉他下水。建文四年,朝廷军队接连吃败仗,朱允炆急了,下旨召朱橞进京勤王。君命难违,朱橞没办法,只能带着三千王府护卫离开宣府,临走前还特意交代手下,把宣府七座城门里的三座封了,限制人员出入,就怕自己走后城池出乱子。
到了南京,朱允炆把他派去守金川门,搭档正是屡次败给朱棣的李景隆。这时候朱棣的操作就来了——燕军攻坚能力差,打济南打了半年没打下来,南京城防更坚固,淮安、凤阳还有援军,硬拼根本没胜算,只能从内部找突破口,朱橞成了最佳目标。
有人说朱橞是主动投降,其实是被朱棣策反了。当时建文帝还派朱橞去燕营求和,这一去,朱棣直接跟他讲利弊:“你守着金川门,建文赢了,你不过是个普通藩王;我赢了,你是开国功臣。”朱橞被说动了,转头就成了朱棣的内应。
打开城门不是贪生怕死,是朱棣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没有朱橞开门,燕军能不能拿下南京都是未知数。事后朱棣给的赏赐也能印证这一点:赏黄金三百两、白银三千两,每年增加禄米三千石,连他带过来的近六百护卫都得了赏,要是真看不起“叛徒”,怎么会给这么厚重的奖励?
三、改封长沙,是明升暗降的缴械
朱棣登基时说的“四哥不会亏待你”,全是空话,转头就给朱橞下了套,把他从北境大佬变成了笼中鸟。
宣府是朱橞的根基,他在那儿经营了好几年,城池固若金汤,手里还有三卫兵力,这对靠谋反上位的朱棣来说,就是颗定时炸弹。但直接削藩太显眼,毕竟朱橞有“迎驾之功”,传出去会让其他藩王寒心。
朱棣玩了手更阴的:改封长沙。表面看,长沙比边境宣府富庶,气候也好,是给朱橞的福利,实则是拔了他的牙。长沙没有坚城,没办法屯兵据守;宣府的三卫兵力不能全部带走,只能带少量亲信;手下的属官也被大量替换,换成了朱棣的人,连地方上做事的小吏都是本地人,朱橞根本指挥不动。
更狠的是,朱棣还“赐”了三千护卫给朱橞。这些人里藏了多少朱棣的眼线,谁也说不清,朱橞在长沙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朱棣知道得清清楚楚。到了长沙的朱橞,名义上是藩王,实际上就是个被监视的囚徒,连出门都得报备,根本没有藩王该有的自由。
但朱棣还装得特亲近。永乐三年,朱橞进京朝觐,朱棣亲自送他到三山门登船,还赏赐了不少珍宝;后来朱橞嚣张到把没拜见他的兵部尚书茹常打进锦衣卫大牢害死,朱棣也没追究,只轻飘飘说了句“以后注意”。
这不是纵容,是“养肥了再杀”。朱棣知道朱橞有野心,故意放任他,等他犯了大错,再名正言顺地收拾他,这样既除了威胁,又不会落下“卸磨杀驴”的骂名。
四、谋反是假,朱棣的局是真
所谓“朱橞谋逆”,从头到尾都是朱棣布的局,朱橞只是个配合演出的棋子,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朱橞到了长沙后,确实有点飘,觉得自己有献城之功,朱棣不敢对他怎么样,甚至编了“十八子得天下”的谶语——因为第九子早夭,他算第十八子,想暗示自己也有当皇帝的命。但飘归飘,真要谋反还差得远,他连兵都没练好,就先找亲哥蜀王朱椿结盟,书信里隐晦提“桓文之事”,结果被朱椿直接拒绝,还劝他别胡思乱想。
真正的导火索是朱椿的儿子朱悦燇。这小子跟老爹吵架,气不过就跑到长沙投奔朱橞,想等老爹消气了再回去。朱橞脑子一热,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对外谎称朱悦燇是建文帝朱允炆,说自己当年镇守金川门时,偷偷把朱允炆放走了,现在建文帝回来找他,要一起起兵讨伐朱棣。
这戏码太拙劣了,明眼人都知道是假的,可朱棣等的就是这个机会。更诡异的是,朱椿告密后,朱棣异常淡定,既没慌着派兵,也没急着问罪——因为谷王府的都督张兴早就被朱棣收买了,朱橞的一举一动,张兴都会及时报给朱棣,朱棣早就知道朱橞要搞什么名堂。
等朱棣觉得时机到了,直接派大军包围了谷王府,召朱橞进京问话。朱橞见到朱棣后,“惭惧栗栗,无一言自辩”,不是他认了罪,是他知道自己掉进了朱棣早就挖好的坑里,说什么都没用了。
当时群臣都请朱棣杀了朱橞,以儆效尤,可朱棣却“法外开恩”,只把他和家人贬为庶人,软禁起来。这招太妙了,既除掉了威胁,又落了个“仁慈”的名声,让其他藩王觉得朱棣念及亲情,不会对他们下狠手,实则是在警告所有人:别跟朱橞学,不然就是这个下场。
五、民间传说,藏着历史的另一面
正史里的朱橞是“谋逆庶人”,可民间记忆里的他,却是个爱护百姓的好藩王,这些传说不是空穴来风,藏着历史的真相。
长沙有座谷山,传说是因为朱橞才得名的。当地人说,朱橞到了长沙后,没像其他藩王那样欺压百姓,反而用心治理地方,修水利、减赋税,把长沙打理得井井有条,百姓都很爱戴他。可他越得人心,朱棣就越忌惮,怕他在长沙根基太深,将来不好控制,就派了三员大将去长沙,给朱橞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要把他抓回京城。
传说里有个震撼的细节:这三员大将到了长沙后,查来查去,发现朱橞根本没谋反,全是朱棣的意思。他们不忍杀了为民办事的朱橞,可又不敢违抗皇帝的命令,最后只能在谷山自刎。朱橞敬佩他们的气节,就在他们自刎的地方搭了间茅屋住了下来,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谷山。
传说未必全是真的,但能反映出百姓的态度——如果朱橞真是无恶不作的反贼,百姓不会编出这样的故事纪念他,更不会用他的封号给山命名。更关键的是,直到被废,朱橞自始至终没真正起兵,所谓“谋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连兵器都没准备好,这样的“谋反”,更像是朱棣为了削藩找的借口。
六、软禁至死,是藩王的必然结局
正统元年,朱橞在软禁中死去,终年五十七岁。他的结局,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明朝藩王的必然归宿,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从宣府的基建功臣,到金川门的“功臣”,再到长沙的阶下囚,朱橞的一生都被“藩王”这个身份绑架。朱元璋封藩,是想让儿子们护佑朱家天下;朱棣削藩,是怕其他藩王像他一样谋反,保住自己的皇位。朱橞夹在中间,不管怎么做,都逃不过被算计的命运。
他有大功,却因为功高盖主成了朱棣的威胁;他想自保,却被朱棣一步步逼到绝路;他的“谋反”,更像是绝望后的破罐子破摔,正好给了朱棣除掉他的理由。他死后,家人被押赴京师软禁,子嗣逐渐凋零,最后一个儿子去世后,谷王一脉彻底绝嗣。曾经的北境柱石,最终落得断子绝孙的下场,连个祭祀的人都没有。
朱棣用朱橞的结局,给所有藩王立了规矩:顺我者,未必能昌;逆我者,必死无疑。朱家的天下,只能有一个主人,其他宗室子弟,要么乖乖当摆设,要么就是死路一条。
【参考资料】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谷山传说》,长沙地方民俗资料汇编
《明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北京日报客户端《明朝为何会把京北一些重要关口交由宣府管辖》
楼哥看历史《长沙谷王府:靠出卖侄子建文帝,从宣府改迁而来,有人说他是忠臣》
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