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耳东关于南朝陈帝龙袍的
制式和颜色之考辩
南朝陈五位皇帝的龙袍,究竟是什么制式和颜色的呢?史料没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朝代的变迁、参考当时的绘画艺术、帝王画像等,大致可以得到一些基本信息。
首先,按朝代进行梳理1)秦汉代
礼服本体:天子大典(郊祀、宗庙、元会)穿“袞冕”。冕冠“前圆后方”,垂白玉珠为十二旒;上衣为黑(玄/皂),下裳为绛/纁,衣上“绘”、裳上“绣”,合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以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关键认知:汉代“龙”只是“十二章”之一,位置规整、尺度有限,并非整件衣上通体巨龙。
展开剩余91%2)晋代(西晋—东晋)
继承与细化:沿用汉制并更清晰记述尺寸与部件——冕冠加于“通天冠”上,仍“十二旒”;衣“皂上绛下”,衣画六章、裳绣六章之制明确。朝服则可“通天冠、绛纱袍”。
南渡后的物料变化:东晋“过江”后,因美玉难得,冕旒珠改用白璇(石类)以代白玉;冕饰杂以翡翠、珊瑚等,这是晋与江南诸朝在材料层面的显著差别。
3)南朝宋、齐、梁、陈
制度总体:基本承晋制,仍以“袞冕+十二章”为最高礼服范式。唐代史家引沈约《宋书·志》称“魏、晋郊天,亦皆服袞”,并连类至南朝制度,可见承继脉络。
颜色细节的时代差:有文献引“宋明帝制:以大冕、玄衣黄裳郊祀天地”,说明南朝阶段不仅见“玄衣纁裳”,亦出现“玄衣黄裳”的实践(服色受“改正朔、易服色”影响)。这与汉、晋常见的“玄上纁(绛)下”形成细微差异。
实操风貌:礼服仍是“章纹位列、尺度克制”的体系,龙只是一章;平日朝会常服为汉服交领、绛纱袍配通天冠等,而非满身巨龙。
第二,“龙袍”的历史定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皇帝“大礼服”核心词是“冕服/袞冕”,而不是后世语境中的“龙袍”。
由于大唐李家是鲜卑化汉人集团北周的关陇贵族出身,唐朝胡风盛行!以至于文化上带有游牧民族的元素。所谓“一半胡风似汉家!”。
“龙袍”(黄色、通身大龙)的观念与颜色禁令,主要在隋唐确立框架、唐代强化色禁、宋以后成俗、明清定型,终至清代的“九五之尊+海水江崖”等成熟视觉语汇。
第三,陈帝木刻画像、彩绘画像的考证和辩析。
目前,所有能搜集到的木刻或画像,基本是二类:一类是木刻像,经考证,都是明清至清末民初的产物。另一类是源自唐初宰相、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这张黑白线描“陈武帝(陈霸先)像”不出自任何一部正史或可考的古代画册。没有可考的正史或博物馆出处。
这幅图的版式是典型的“像+赞”木刻页:右上题“陈武帝”,旁配夸赞文字,线描简单、边框规则——这是族谱与民间版本的通行套式;而且服饰并非“袞冕十二章”的规范画法。
维基共享对同款图(文件名Emperor_Wu_of_Chen2.jpg)给出的唯一来源是百度图片服务器,作者“未知”,最早的上网时间记录为2009-07-13;这说明它只是网络流传图,并非出自《陈书》《南史》或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等古代画册。
这是清末—民初的族谱/民间木刻套像类型图,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多为二次转载,本源多指向无署名的族谱插图或民间汇编本。
此类幅木刻像,从版式风格看即为后世线刻/木刻式“祖像套图”一类的通行范式。为近代族谱/宗祠用的木刻式插图的重复转载本。
最可能的来源年代为清末—民初(约光绪至民国初年),作者多为地方刻工(不署名),版式属“像+赞”的祖像套式。
题作“陈后主叔宝公像”。这类“像+赞”的版式在族谱里极常见:右侧标题人物,左侧整段赞辞,末尾署“某官某人谨赞”;画面为线描、少设色,衣纹与云气、海水样式偏明清民间祖像语汇,而非南朝冕服的考据画法。
相关线索与例证如下:
画法为线描木刻风,胸前用团龙与海水江崖等明清帝王服饰的通俗纹样,并非“袞冕十二章”的规范位置与比例,属于后世祖像化的想象画。对照公开可检的陈氏族谱影印本,其插图风格与排版相近。
此类图多由地方刻工按套式雕版,一般不署画工姓名;赞语里的“黄门侍郎××谨赞”通常是撰赞者(或仿古官衔),并非作画/刻版者。
版式与用途:祖先/帝王“像+赞”的木刻页面,是明清以来族谱最常见的插图形态之一;学界讨论祖容像与族谱图像的文章与展览资料里,有对这种民间绘制/雕印传统的描述。
年代指向:近代大量族谱仍以木刻活字或雕版印行(含插图版),清末民初尤多,可与此图中线描风、版心留白、书风相吻合。可对照图书馆/档案中记载的清末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陈氏宗谱等印本说明。
可以肯定这是一幅清末—民初(约1880–1930)间的宗谱/地方印刷木刻插图,
以下类型的绘画像,源于唐初阎立本的绢画。
閰立本作为唐初著名的画家,官至宰相。阎立本的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其母是清都公主。阎立本于601年出生在长安,当时陈后主还活在长安。在隋朝时,阎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为工部尚书,后擢升为右相。因此,阎立本画作《历代帝王图》中的陈文帝、陈废帝、陈宣帝、陈后主的形象和服饰、颜色,最接近、最近似于南朝陈的风范。
第四,给影视美术与造型的直观要点
冕冠造型:前圆后方的冕板,加通天冠为基;两侧黈纩(耳塞绵),冕前后各垂12条珠旒(汉玉、晋南渡后可见白璇珠替代)。
礼服配色:
汉、晋常见:上黑(玄/皂)、下赤(纁/绛)。
南朝可选:延续“玄衣纁裳”,亦可据史料演绎“玄衣黄裳”(宋明帝郊祀)。
章纹排布:衣六章(含“龙”),裳六章(藻、粉米、黼、黻等),位置规整、比例克制;务必避免后世那种通体巨龙满身的“视觉误读”。
日常朝会:可用“通天冠+绛纱袍”的朝服形态,显示与大礼服的等级区分。
第五,结论:
汉:确立(或恢复)“袞冕+十二章”的礼制范式。
晋:沿袭并细化制度;东晋南渡后,冕饰材料有所变更。
南朝宋齐梁陈:总体承晋制,最高礼服依旧是“袞冕十二章”,但在服色上出现“玄衣黄裳”等时代化差异;
陈朝五帝的龙袍制式以古代汉服为主,
礼服——颜色“玄衣黄裳”,“袞冕十二章”。如图:
常服——则是“通天冠+绛纱袍”用于日常朝会。唐初閰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绘画中的陈文帝、陈废帝、陈宣帝、陈后主的形象和服饰、颜色,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因此,陈朝五帝彩像定型如下:
从史料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汉、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在最高礼服上并没有我们后世常说的“黄色大龙满身的龙袍”。它们真正穿的是“袞冕(冕服)”体系——黑上衣、赤(或黄)下裳,配冕冠与“十二章纹”。
“龙袍”作为专指黄地通身大龙的皇帝常服,是唐以后逐步成形、宋明清才完全定型。
以上结论,至此可以肯定下来了。(史学者:龙耳东。其代表作有:2011年4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唐太子李建成》,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写书名的《战地花飞》由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陈武帝传》、2022年出版《陈文帝传》和《陈宣帝传》、2025年出版《陈废帝传》和《陈后主传》。其中《陈废帝传》不仅是二千多年来的第一部为废帝立传,也是集大忠大义之抉;家国天下之谋;成败得失之鉴于一明镜也!。其于2013年创立“中华历史全息论”,确立“三大理论+五维模型”为核心理论体系的《中华历史全息论》英文版于2025年美国出版发行。)
发布于:美国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