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学打不如学攻”,可实战中无一人能永远不挨击,哪怕是高手,被击中要害也可能瞬间败北。故而,通悟功夫善意提醒:抗击打,是实战底气,亦是养生高境,内功抗击打不仅是实战的“护身盾”,更是养生的“良方”。练之能滋养五脏、疏通经脉、延缓衰老,让皮肤如童子般细腻,甚至消病祛疾。
图片
拳谱有云:“练武者,必练功。无功者,一身空”。通悟功夫中的抗击打内功,正是这“功”的核心支柱——它绝非硬扛蛮力的外家蛮术,而是通过炼养气血、敛气入骨、气透筋膜,将血肉之躯炼成“抗坚抵锐”之体的高级功法。没这功夫,再精妙的攻防技巧也难抵一击;有了它,才能在实战中“扛得住、反得快”,真正践行“力不打拳,拳不打功”的武道真理。
通悟功夫内功抗击打的根基:气血充盈,不凭硬顶
通悟功夫的抗击打,从根源上讲究“以气养身,以血固形”。气属阳、血属阴,气血充盈了,身体自然自带“弹性防护”,无需努气憋气,也能轻松卸力抗打。
功夫有成者,丹田气足时会微微鼓胀,双目清澈明亮,声音清劲有力,浑身像被内气撑得饱满紧实,触之有弹力。就连针灸时,进针都较难、阻力大,留针时针易弯,这都是内气充盈的直观表现。反之,气血亏虚者,皮肉软塌无劲,挨一下就痛彻脏腑,根本谈不上抗打。
同时,通悟功夫特别强调“排打需散火”。练抗击打时若体内郁积火毒,会阻碍气血流转,削弱抗打效果,因此必须配合专属功法散火去郁,让气血畅行周身,才能做到“力来能化,疼不入骨”。
图片
通悟功夫抗击打的三层境界:从“败絮声”到“金钟罩”
通悟功夫的抗击打内功,功力深浅可从拍击声中辨明,最终能达“寒暑不侵、刀剑不伤”的至高境,核心分三层:
· 第一层:败絮声(功力最浅)
初练排打时,拍击身体会发出“卜、卜、卜”的松散声响,类似拍在败絮上。此时气血未透、筋骨未活,仅能勉强承受轻力击打,稍用力便会疼痛,属于基础入门阶段。
· 第二层:皮鼓声(功力较深)
随着功夫修炼深入,气血能随意念流转,敛气入骨的功夫初成,再拍身体会发出“咚、咚、咚”的厚重声,如敲绷紧的皮鼓。此时内脏已练得坚实,筋骨完成“脱换”,能轻松抗住拳打脚踢,外力袭来时,会被内气与活透的筋骨缓冲,不伤内里。
· 第三层:钢音(功力最深)
当功夫练至气能入膜,全身内膜自鼓,拍击时会发出“当、当、当”的清脆钢音,宛若敲铁击钢。这便是内功抗击“金钟罩”的圆满境——全身如披铁衣,抗坚抵锐,不仅寒暑难侵,传说中刀剑亦不能伤。(难以练成)
通悟功夫抗击打的三步修炼法:从基础到核心,循序渐进
通悟功夫的抗击打内功,遵循“由浅入深、由内及外”的原则,分三步系统修炼,安全且高效:
1. 第一步:基本素质训练(打牢根基)
先练身体的“协调性”与“稳定性”,以站桩为核心,辅以筋骨拉伸、经脉揉按,让身体先“活”起来,打通气血流转的基础通道,避免后续练内功时因身体僵硬而受伤。
2. 第二步:内气调运(核心关键)
通悟功夫抗击打的核心在“气”,需通过4种功法练会“意到气到”:
· 握-吸-闭-呼(松紧功):握拳时吸气蓄气,憋气定气,呼气时放松泄气,练内气的“收放控制力”。
· 吸-闭-喷(下丹田贯气功):吸气沉至下丹田,憋气聚气,猛地“喷”气贯气,练下丹田气的“饱满度”与“爆发力”。
· 夹-吸-按-呼(中丹田运换功):两肋微夹时吸气,手按中丹田(胸口)聚气,呼气时放松换气,练气血在中、下丹田间的“贯通力”。
· 内哈功:以特定“哈”声配合呼吸,将内气快速贯满全身,练气的“穿透力”与“应急响应力”,应对突发击打。
3. 第三步:实操功及心法(秘中之秘)
有了内气基础,再练通悟功夫的排打实操,配合“松、顺、随”的心法:挨击瞬间,意念先“松”,不与外力对抗,让内气顺着受力部位流转,将外力“卸”至周身。例如胸口挨拳,气沉小腹;手臂挨击,随力转臂,让力“滑”走而非硬扛。
心法核心是“不贪快、不逞强”,从轻力排打开始,逐步增加力度,始终以“气顺、不疼、不憋气”为准则,最终练出“全身浑圆一体,罡气护体”的通悟真功。
图片
这便是通悟功夫抗击打内功的真义:内外兼修,以气养身,以功护身,最终达“血肉之躯可摧金石”的至高武道境。
年少有梦与武结缘,转眼,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珍惜当下,愿你归来时仍是童心未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