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上位后,为了改善国家财政紧张、官员腐败和朝廷人才不足的问题,他开始实施新政策。为此,他行动迅速,手段果断,接连制服了许多反对新政的人。
这里面有他亲自封为“天下第一巡抚”的诺敏,亲信大臣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从王府奴才成长起来并曾传为佳话的年羹尧,还有长期政见不合的老对手胤禩等人。
然而,在这些“对手”中,雍正帝觉得最难对付、阻力最大、顾虑最多的,不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势力最大的八爷党,而是那些一心研究圣贤典籍,看起来很清正、以学问闻名的清流派。
雍正皇帝为何要打压清流派?
一、
清流派最早引起雍正帝的警惕,并不是因为李绂,而是孙嘉诚!
孙嘉诚是个敢说真话的大臣,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一旦看不惯什么,就会马上写奏章举报。之前因为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指出了新朝钱币制作的问题,得到了雍正帝的注意和赏识,职位连升几级,成了实际上的清廉领袖。
年羹尧打了个胜仗回到京师,孙嘉诚看不惯他的行为,气愤之下再次上奏。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孙嘉诚递上了奏章,雍正心里有数,这是孙嘉诚的本分,但选在这个时候上奏,让雍正多了一番考量。因此,刘墨林急忙连夜进宫见雍正,说明孙嘉诚的举动并非受八爷胤禩的指使。
启禀皇上,孙嘉诚上奏,主要是因为看不惯年羹尧的行为。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和六部的文官们,对年羹尧都有些不满,这与八爷他们无关!
虽然孙嘉诚带领的清流还没跟老八胤禩联手,但雍正皇帝已经对他们感到十分担忧。特别是孙嘉诚在阳光下祈雨的那次,很多清流官员不顾皇上的面子,都跑去跪地求雨。
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方向。
孙嘉诚仿佛得到了上天的庇佑,真的求来了雨,这可让雍正帝十分头疼。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皇上是天子,代表上天行使帝王权力。孙嘉诚利用天象来议论事情,就是用上天来压制天子。一旦他占据理据,后果将不堪设想。
两。
从古至今,解读天象的权利一直属于皇帝,如果被大臣掌握,那这个大臣可就危险了,随时可能命丧黄泉。
在《大明王朝1566》里,也有类似的故事情节。开头时,周云逸利用京城久旱的天气来批评严党,讽刺皇上,结果连半集都没戏份。等嘉靖帝求下雪时,他又转而支持周云逸,利用天气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雍正皇帝对着孙嘉诚大声斥责:“你胆子不小啊,竟然敢用天象来压我!天上的变化谁也说不准,连圣人都未必能猜透,你这是想借天象来攻击朝廷的功臣吗?”
本想训斥孙嘉诚,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他却顺着雍正的话去求雨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真的求来了雨,这让雍正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在旁边的老十四胤禵开口说道,老四雍正帝想要利用年羹尧来压制八王党,可是他能堵住我们的嘴,却堵不住成千上万的官员和天下人的嘴巴。如今好了,我们还没说话,就有文官跳出来发声,看雍正帝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
老八胤禩也很认同老十四胤禵的看法,接着说:“这场雨真是及时,接下来我就看他怎么应对了。”
那么,面对这样的棘手情况,雍正皇帝又会怎样解决呢?
这个办法非常容易!
因为他选中了宝亲王弘历。弘历这孩子,咱们之前也说过,表面上看着挺老实,待人接物也很真诚,但一旦认真起来,那狠劲儿可比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雍正帝虽然淋了雨,但脑子却很清醒,躺在床上就把后续的事情安排好了!
西北要是没有年羹尧可不行,要是现在借着什么天象把他拿下,就等于默认孙嘉诚说得对,这事儿闹大了,以后麻烦可就多了。再说了,孙嘉诚也没做错啥,而且老天爷还帮他说话,要是把他处理了,那不就等于不认老天爷的安排了吗?到时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严可就保不住了。
但通过弘历的介入,他“深入”地与清流领袖们交谈,让他们明白不听从自己的后果,从而压制住了其他人。至于孙嘉诚,则让与他私交甚好、曾互相帮助的张廷玉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以大局为重。
雍正皇帝设宴,让年羹尧和孙嘉诚坐在一起吃火锅,试图让他们握手言和。
这种方式只是暂时缓解了冲突,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孙嘉诚虽然同意了安排,但心里还是不服气,甚至在吃饭时还倔强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军令我遵守,但我的脾气不会改!”
同样,年羹尧也不会因为孙嘉诚在一旁监督就改变自己的行为,依然我行我素,最后甚至把不听话的孙嘉诚杀了。
雍正帝把孙嘉诚派往西北,既能削弱清流派的力量,又能制衡年羹尧。如果他能与年羹尧和平相处,全力推行新政,那会是最好的结果;如果合不来,他自己还能当裁判,继续掌控局面。
第四点:
雍正帝或许没有料到,孙嘉诚会被年羹尧所害。
其实,对于雍正帝来说,孙嘉诚的生死并不算什么大问题,真正让他担心的是,孙嘉诚死后,那些清流人士会有什么反应。
正因为这样,朝廷里的重臣们心里都很明白,都不敢去拜祭孙嘉诚。这使得为孙嘉诚搭建灵堂的上百位都察院和御史台的官员们非常生气。其中一个人说道:“到现在为止,王公贝勒一个都没有来,军机大臣一个都没有来,六部九卿的官员一个都没有来,看来,一个被降职的年羹尧,依然很受权势啊!”
他们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对付年羹尧吗?
可不是这样!
实际上,他们是在间接质疑雍正帝:你是承认自己处理年羹尧不当,还是承认“火耗归公”政策有误?
年羹尧是你的王府里的一个下人,孙嘉诚代表皇上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两人因此发生冲突,孙嘉诚最终被杀。是年羹尧错了,还是火耗归公的政策错了?
如果年羹尧做错了事,皇上应该惩罚他,但这样会让人说他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以后谁还会愿意为皇上卖命?
如果孙嘉诚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雍正皇帝正在实施的新政策出了偏差。这样一来,不仅“火耗归公”的措施难以继续推进,李卫和田文镜正在推广的“摊丁入亩”以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也会中途受阻,无法顺利推行下去。
五、
最后,看到老八胤禩开始与清流们接触,雍正帝很不高兴。迫于压力,他还是把年羹尧给处死了。
这其中也有张廷玉的功劳,不能怪他。毕竟这么多年,他只和孙嘉诚交好,自然会为朋友报仇。
朝廷里的其他势力看到清流们团结一致,不断上奏弹劾年羹尧并取得成功,也感到很受鼓舞。八爷党趁机拉拢清流们,为下一步抵制新政做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流们开始向田文镜发难,再次把雍正帝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次他们对付田文镜,和上次孙嘉诚遇害、弹劾年羹尧的情况不一样。那时候,清流派失去了领头人物,新的领头人还很不成熟,势力也不够强大。
这次不一样,有李绂、陆生楠和谢济世带头,再加上河南考生罢考的推动,以及田文镜在为官和做人方面确实得罪了太多人。奏折一呈上,立刻引起轩然大波,震动了朝廷。
就连一向支持雍正帝的老十三胤祥,看到这种情况也吓了一跳,劝皇上说:“这些人都是正直的好人,其中不乏有名的清官,比如李绂!皇上,我觉得是否应该对田文镜稍微处理一下?”
是的,雍正皇帝也曾对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得罪知识分子。
为什么他要跟所有的读书人对着干,也要跟清流们拼到底呢?
六条重要建议如下:
雍正皇帝心里明白,上次那些清流官员弹劾年羹尧时,反对新政的意图还不太明显,可这次却是直接针对新政来的。
他们这么做,表面上是对付田文镜,实际上是在反对新政,反对朕的政策!
雍正帝一直很疼爱老十三胤祥。他刚说完话,老十三胤祥就指着他说了声“你”,结果就开始咳嗽不止。以前,雍正帝早就过来扶他拍背了,可这次他硬是转过身去,不愿意看老十三胤祥。
老十三胤祥平静下来后,还是坚持说道:“皇上,我不管您现在是否听得进去,但在这件事上,您还得忍耐一下!”
他劝皇上别急,不是要听那些清流的话,要治田文镜的罪并重新考虑新政策是否推行,而是让他别急火攻心。人家清流们上奏折就怒不可遏,还撕毁奏折,要治他们的罪。
没错,上奏折是官员的职责,你为什么要惩治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呢?
后来,雍正皇帝在纸上写了一个“忍”字,并对乔引娣说,尽管他是皇上,但很多事情还是得忍着。比如那些上书的官员,虽然把奏折撕了,但还得粘回去,不能发脾气;又比如十四弟胤禵,总是和他对着干,但他也不能处罚十四弟,只能让他去守陵。
这些清流派的人物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能让一向稳重的雍正皇帝感到束手无策,慌了手脚呢?
七点整了。
清流们啊,清流们,他们生活的依靠就是那张嘴。虽然这张嘴没有刀那么锋利,但也能伤人呢!
清流们联合起来向皇帝递上了奏折,分量相当重,即便雍正皇帝不想看,想要把奏折撕掉,这事儿可办不下去。就连贴身伺候他的大太监李德全都赶紧跪下拦住:“皇上啊,咱大清的规矩,不能撕毁臣子的奏折,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呀!”
不能撕,就必须要批示。所以在御前会议上,就算清流大臣们不问,军机大臣们也会问。比如隆科多就先开口:“皇上,那百官联名上奏的折子,何时能够批下来?”
马齐连忙补充说,大臣们天天都在催促,他实在没办法交代了,希望皇上尽快做出决定,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老八胤禩的话让雍正帝非常为难:“我们大清朝的规矩,奏折不能不批阅!”
隆科多提出了一个还算客观的话题;马齐则以百官的名义发言,这确实是他的职责所在,需要皇上给出明确指示;而胤禩则搬出了祖制,指出即便是皇上,也不能超越圣祖爷的规定,必须有个说法。
是的,皇上批奏折是您的自由和权力,不过,无论怎么批,都得给朝廷一个交代,我们都在等着呢。
这样一来,雍正皇帝左右为难。如果同意处理田文镜,那些积极推行新政策的大臣们可能会变得犹豫不决,新政策也会受到重创。但如果不同意,就会彻底得罪了那些读书人,损害皇上的声誉,还会在历史书上留下不好的名声。
八、
还好雍正帝没有乱了方寸,他决定等待从河南回来处理“考生罢考”事件的宝亲王回来后,再看奏折。
朝堂上的三位大臣对此没啥意见,但殿外的清流官员却急得满头大汗。他们认为田文镜的所作所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说服宝亲王,让他替所有的读书人说话!
这话里含有很深的意思,其实是在逼迫宝亲王弘历表明立场。正因为如此,才引出了弘历和雍正帝之间的对话。弘历假装表态,说他愿意与读书人一起抗争,以确保皇阿玛的新政得以推行;而雍正帝则深受感动,不忍心让儿子卷入争端,决定自己承担骂名。
雍正帝还是希望能说服那些正直的官员,于是特意派刘墨林和李绂等人去谈话,想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谢济世一开口就直截了当,直接点明问题的关键。
河南的学子们为什么不去参加考试了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策让他们失去了利益,所以他们才反抗朝廷。但是谢济世这么做,是为了让刘墨林亲自承认,从而迫使皇上承认新政策对大家的利益是有损害的。
幸好刘墨林聪明过人,没有顺着对方的思路回答,而是开始计算田文镜实施新政策后,河南赋税增加和百姓生活改善等对朝廷有益的情况。
最后,李绂再也忍不住,急切地问道:
人们反对人人出力、人人交税的做法,到底是新政策本身有问题,还是在实施过程中田文镜出了差错?
这个问题让刘墨林左右为难,不管怎么回答,都可能掉进李绂设下的圈套,中了他的计谋。
第九点,
雍正皇帝虽然尽力化解朝中官员的不满情绪,但效果并不理想。就连陆生楠和谢济世这样的官员也公开表示,即使被认定结党,也要对田文镜提出弹劾。
再加上八爷那边不停地制造矛盾,还暗地里联系了一些人。比如说老九胤禟曾经就说过:
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争取清流的支持。
雍正皇帝最后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处死了谢济世和陆生楠,并罢免了李绂的官职。不过,他这样做也彻底得罪了读书人,最终背上了千古骂名。
李绂等人为啥要反对田文镜和新政呢?
还记得李绂给三王爷胤祉送的鸡血石吗?
当时他给胤祉送鸡血石的时候,就被提醒过:“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跟你没关系,别去弹劾他,不然小心被人说成是结党营私!”
那李绂为什么不顾三王爷的警告,坚持要弹劾田文镜呢?
新政之所以会损害李绂的利益,是因为他虽然被称为清流,看起来清廉无比,但实际上并不贫困。换句话说,世上没有真正清贫至死的清流,许多清流实际上相当富有。
李绂之前只是三王爷胤祉的门生,主要负责整理文书的工作。他被推荐为副主考的时间也不长,为何出门时竟然能带着七十两银子,并且毫不迟疑地用银子去买考题呢?
实际上,三王爷胤祉负责编纂书籍的工作非常耗费财力,他从中贪污了多少银两,现在已经无从查证了。
十、
三王爷胤祉接过李绂递来的鸡血石后,立刻拿起玩了起来。这说明李绂之前经常向他送新奇的东西。
作为清流派的重要人物,胤祉当然不会轻易接受李绂送的鸡血石,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刻。所以他问起了这块石头的来历。
李绂说道:“这东西是从武昌的一位有身份的士绅那里得来的。”
后来,他讲述了鸡血石的来历:起初打算用500两银子买下,但被一位官员拒绝了。后来,这位官员找到他,希望能写一篇墓志铭,并愿意出2000两银子。不过,李绂没有收钱,而是要求得到了这块鸡血石。
三王爷胤祉认为,用李绂写的那篇墓志铭换这块鸡血石,真是太划算了,说:“这样的交易,对方也不会吃亏。”
由此可见,三王爷胤祉对李绂撰写墓志铭的市场价格非常了解,否则他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李绂的墓志铭真的那么值钱吗?
李绂的墓志铭本身没啥特别的,但他的官职让他显得很厉害。有了他的身份,那位绅士就能借此接近权贵,获得更多好处。
实际上,这位绅士付的钱不只是为了买文章,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和好处。田文镜的新政策正好伤害了绅士们的利益,所以李绂自然要替他们说话,不然以后谁还会请他写墓志铭呢?
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